顾景舟眼中的邵大亨:紫砂艺术一脉相承的敬意与传承

顾景舟尤敬邵大亨,称其为清代紫砂艺术集大成者,作品精湛而独具风范。顾景舟早年仿制其壶,技艺由此飞跃,并在继承中融入自我风格,形成以时大彬、邵大亨为源流的艺术脉络,体现传统与创新的延续。

在顾景舟一生创作中,从前辈艺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,是他的成功经验之一。

在历史上诸多的紫砂艺人中,顾景舟对邵大亨尤为敬重,言谈和行文之中充满了深深的敬意。1988年10月,他在《壶艺的形神气》一文中这样评价邵大亨:“大亨为茶壶艺术杰出代表。清嘉、道以后百五十余年中,无有超越他之上者。”联系自己的创作经历,他说:“邵大亨的主要作品如龙头一捆竹壶、蛋包壶、掇壶、仿古壶、鱼化龙壶等等,无不精美绝伦。我仿制大亨作品的第一件就是掇壶,做于1936年……经仿制邵大亨的作品,壶艺水平产生了飞跃。”

1936年,恰是他刚刚踏进上海之时,可见他最早接触到的名家传器就是邵大亨的作品。半个世纪过去了,他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,依然不曾忘怀这位民间艺术家。其后,他在《宜兴紫砂壶艺概要》一文中,再一次高度评价了邵大亨:“经我数十年揣摩,觉得他的各式传器,堪称集砂艺之大成,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。从他选泥的精炼,造型上审美之奥邃,创作形式上的完美,技艺的高超,博得一时传颂,盛誉之高,大有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“之概。”可见他对邵大亨的赞誉之高。

让顾景舟为之礼敬的邵大亨的具体情况,文字记载极少,归纳零星材料,大致如下:他是清嘉、道年间上岸里(今上袁村)人,生卒时间不详,有人说约在1831年至1874年,不知孰是。顾景舟则说他”殁于太平天国期间“。民间说邵大亨是个麻子,独具个性,从不随波逐流,附庸权贵。据县志记载:知县向他勒索茶壶,他未与理睬,后被拖进衙门,起始向他”啖以重利“,他故意作了件粗劣的作品搪塞,知县大怒,把他捆起来毒打,他也不改初衷。

顾景舟也说过“不见记述”的话,在文章中援引《宜兴县志》中高熙所作的《茗壶说·赠邵大亨君》一文:“……君所长,非一式。而雅善效古,每博览前人名作,辄心揣手摹,得者珍于拱璧,其佳处,力追古人,有过之无不及也。或游览竟日,或静卧逾时,意有所得,便欣然成一器,否则中日无所作,或强为之,不能也。其掇壶,顶、项及腹,骨肉停匀,雅俗共赏,无飨者之讥,识者谓后来居上。嘴、注、鋬、胥屈自然,若生成者,截肠注,尤古峭,口盖直而紧,虽倾侧无落帽忧,口内厚而狭,以防其缺气;眼外小而内锥,如喇叭形,均无窒塞不通之弊。且贮佳茗,经年嗅味不改。此皆前人所未逮者。其余曰鱼化龙、曰一捆竹、曰风卷葵,皆出自君手。他人莫能为,即为之,亦如婢见夫人,无可彷佛。此亦仅以精密胜,不足尽君技之妙也。”

从存世的邵大亨作品看,其技艺风格明显受时大彬的影响,而顾景舟的光货气度无疑具有邵大亨的风范,严谨中有着自在天成的感觉。从临摹邵大亨的作品,派生出提高壶艺的体会,用顾景舟的原话说,就是:“首先做到形似,其后做到神似,最后有突破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。”顾景舟在传统中梳爬抉择,既有时大彬、邵大亨的传统影响,又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,从而在紫砂艺术的流派中,形成了时大彬 – 邵大亨 – 顾景舟一线的艺术脉络

本文内容取自 “徐秀棠 山谷 著 《紫砂泰斗 顾景舟》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年4月第1版”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
首页
分类
拍卖
购物车
我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