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兴位于江苏西南部,地处太湖之滨,是著名的”江南玉米之乡”。该地陶瓷历史悠久,可追溯至五千多年前,明代时紫砂陶艺达到鼎盛。丁蜀镇是紫砂陶的主要产区,其中上袁村作为紫砂发源地之一,培育了众多制陶名家。从明末清初的陈子畦、陈鸣远,到清代的时大彬、邵大亨等,历代紫砂艺人传承创新,使紫砂陶成为中华文化瑰宝,享誉海内外。
宜兴因地理优势与陶业传统,早在商周便盛产陶器。明清时期,紫砂陶艺兴盛,名家辈出,作品远播,成为茶具与艺术珍品的重要代表,使宜兴享誉“陶都”。
宜兴,古名阳羡,位于江苏省西南部,与浙江、安徽交界,东临烟波浩渺的太湖,西倚连峰叠障的群山,是山清水秀的江南玉米之乡。全体大体以中部川埠乡为界,北部为平原水乡,南和西南为丘陵山区,盛产茶、笋,东部则是水网纵横的平畴沃野。
川埠乡南面,与之毗连的是名闻中外的陶都鼎蜀镇。
鼎蜀镇的名称,来自镇内的鼎山和蜀山两山合名。蜀山原名独山,是突兀在平原中的一座清脆葱茏的小山,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来此游览,登山眺望,说此山似蜀,乡人据此改独山为蜀山。鼎山则状如大鼎之腹而名,因“鼎”字笔画繁多,人多俗写为丁山。现丁山、鼎山两名通用。
宜兴历史悠久,远在五千多年前,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陶器,商周时期出现了精美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。秦汉时期宜兴陶窑四布,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陶瓷产区之一。到了明代,宜兴陶瓷业已基本集中到了丁蜀镇及其附近。明嘉靖万历年间,丁蜀一带所产大量的缸、钵、盆、瓮等生活日用陶已经“鬻于四方利嘴溥”,至清乾、嘉年间,更是不胫而走遍天下。
在陶都的青瓷、粗陶、均陶等各类陶器中,最有名的是紫砂陶。紫砂陶始于北宋,明代正德年后渐渐兴盛。宜兴西南和南部丘陵山区,是著名的产茶区,有“天子未尝阳羡茶,百草不敢先开花”之说。在日益盛行的茶饮生活中,紫砂陶宜茶的特殊性被发现,明中期后用紫砂泥制成的紫砂壶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。它优良的物理性能和材质特点,宜茶宜饮,越来越多的受到文人和百姓的青睐,制壶的艺人们各擅其智,创作出各具风格和艺术特点的茶壶,供春、时大彬、陈鸣远、邵大亨、黄玉麟等名家,为紫砂陶艺赢得了不朽的声誉。
紫砂陶的主要集散地蜀山,因为蠡河和太湖之水在山脚下交汇,是水上运输的便捷通道,天长日久繁衍成一方繁华小镇,山南有一条长于千米的南街,其宽不足三米,两旁商行米肆毗连,南北货栈和药店、茶馆、饭馆一家挨着一家,南街中端为“杨氏街”,全是紫砂陶器店面,杨氏祠堂是紫砂同业公所,是方圆几公里内的信息中心,也是紫砂艺人会聚之所。而紫砂作坊则四散在蜀山附近的乡间。从事这项手艺的,大多是农忙种田、农闲作陶的人家,也有专门从事抟陶做坯的,比较集中的地方则是距蜀山西北数里之遥的上袁村。
上袁村属川埠乡,原名上岸里,后因谐音俗名为上袁,并沿用至今。20世纪50年代末,上袁村为川埠公社上袁大队第六生产队,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,上袁村因为家家户户抟陶做壶,又因历史上这里名艺人层出不穷,特别是一代宗师顾景舟出生于此,便有了紫砂村的美誉。
上袁村很小,民国初年全村人口不过两三百人,几十户人家,但它在我国紫砂发展史上却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,是紫砂陶的发源地之一。村子周围是旱涝保收的良田,两座丘陵山岗——青龙山和黄龙山,犹如巨大的屏风横亘在村子的南端。这青龙山和黄龙山是出产紫砂原料的宝山,使上袁村的农民得以在耕作至于有足够的矿土资源抟砂作陶,有的常年以做陶制壶为生。
上袁村悠久的“耕且陶焉”的历史,孕育了好几位在紫砂陶艺史上有影响的大家,如明末清初的陈子畦和相传为他儿子的陈鸣远(陈子畦,《阳羡名陶录》说他的作品“仿徐(友泉)最佳,为时所珍”。陈鸣远,名远,号鹤峰,亦名壶隐,生于清康熙十九年前后,是继供春、时大彬后成就最高的大家,其“形制诸款,无不精妙”),以及惠孟臣,清代嘉、道年间的邵大亨,清末的黄玉麟(成名后迁居蜀山)等,还有清末民初的邵友廷、程寿珍,以及稍后的名匠王寅春等。
当代著名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,就出生在这个有着浓郁紫砂艺术氛围的小村,现址为紫砂村291号。
本文内容取自 “徐秀棠 山谷 著 《紫砂泰斗 顾景舟》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年4月第1版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