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景舟1951年欲入职上海天原化工厂却因肺结核未果,养病期间寄情花鸟。1952年收徐汉棠为徒,成为其大弟子。
1951年春季,顾景舟去上海天原化工厂应聘。这是一家原由德国人创办的化工企业。顾景舟去应聘,是同族中长辈顾浩元介绍的。
顾浩元(1901—1989年),宜兴大浦镇人。1914年师从制坯艺人戈根大学习制坯,后从事日用陶生产。1928年,受雇于著名陶业家葛沐春,研制化工陶生产,曾受聘于上海天盛化工厂制作化工陶。1946年在上海天原化工厂筹建化工陶瓷车间。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陶瓷鼓风机和耐酸陶瓷泵、离心分离机等几十种产品的化工陶瓷专家,曾受到华东军政委员会的通令嘉奖,并被评为上海市化学工会一等劳动模范。他举荐顾景舟,是因为天原化工厂的陶瓷车间需要大批人才,而他知道同乡顾景舟钻研过许多关于硅酸盐的理论书籍,并精于制陶。而此时的顾景舟在家里做一些上海陶瓷店里经销的“南洋生意”的茶壶,茶壶里有茶胆,品种大多为“胆洋桶壶”和“胆莲子壶”。
由于有曾在标准陶瓷公司任职的工作经验,加之顾浩元的推荐,他很快便被录取,可是在体检时却被查出患有肺结核,因而最终未能被录用。1957年,中央化工部决定将天原化工厂陶瓷车间迁到宜兴丁山,扩建为宜兴化工陶瓷厂,顾浩元任副厂长。1962年,顾浩元被任命为宜兴陶瓷公司副经理;1982年退休。
得了肺结核病还不知情的顾景舟当时还正抽着烟,一听到医生的检验结果,便自然而然地戒了烟,开始莳花种草。春插月季,夏种莲藕,秋栽菊花,还养金鱼,寄情花鸟鱼虫之间,修身养性。
据他的儿媳吴菊芬女士介绍说,家里有一荷花缸,绿叶红花,夏时清香扑鼻,是顾景舟生前的一大爱物。整个丁山地区没有人家养这样大缸的荷花,因为荷花虽然好看,但极难侍候,隔年要翻缸,而翻缸就不是一般人会弄的。顾景舟在世时,全是他指挥人操办。他去世后,有人找上门来要帮忙翻缸,并说其中的绝窍还是顾景舟生前教给他的,丁山地区只有他一人会。程序是:先清掉缸中的积水陈泥,选大小适中的壮实好藕,放平放好,铺上草,上面放层泥,再在上面放头发,最上层仍放泥,如此摆放停当,三天内不能放水(下雨无碍),三天后放水养藕,如此方可生根开花。
吴菊芬所说顾景舟的这些花草知识,就是在他养病的时候,对照书本摸索出来的。
1952年,被顾景舟尊称为姑父的徐祖纯找到他,提出来要让三儿子徐汉棠跟他学徒。其时徐汉棠因为家境困难耽误了进无锡师范学校读书的机会,决心做紫砂,父亲说要给他找个好师傅,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顾景舟。
在此之前,顾景舟还从来没有带过徒弟,因此他沉吟了好半晌,提出了一个条件,即要徐汉棠做件紫砂重要的成型工具“矩车”,让他看看这个未来的徒弟有没有这方面的才能,肯不肯动脑筋,将来有无出息。
这是顾景舟选用徒弟的一个特殊方法。
顾景舟生平最大的工艺特点,就是对工具的极端重视。他的工艺准则就是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特别强调工具的重要。他曾说过:“要学壶,先学做工具,工具做不好,就不能做壶。”
对于千变万化的紫砂壶造型来说,每个壶型必然有其特别之处,这个特别之处的制作就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工具去处理。紫砂壶的成型方法独特,不用辘轳拉坯和成型模具,而是采用泥片镶接和打身筒的技艺,不存在标准产品的可能,也就不可能有的的工具。因此顾景舟总是亲手制作特别的工具,而这些工具在形式的美感上和使用的手感上,都绝对是件手工艺品。哪怕一件简单的工具的制作,他也从不马虎对待。积年下来,他的工具有几大箱,数量有几千件之多。
顾景舟收徐汉棠为徒时只有37岁,直至晚岁收徒他都坚持这个最起码的标准,可见他对工具的重视是由来已久的。因此他要徐汉棠做件工具,就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搪塞之词,也是他涉足紫砂陶艺的最根本的体会和经验。
徐汉棠一心想跟顾景舟学徒,所以在第一关上也格外上心,把竹子削扁,用烧红的扁钉子钻孔,精心做成一副“矩车”,从而得到顾景舟的首肯,成为他的入室大弟子。
顾景舟与徐汉棠、徐秀棠兄弟之间的称谓十分有趣。徐氏兄弟的母亲是上袁村人,与顾景舟的祖母同姓邵,只比顾景舟大7岁,但顾景舟却尊称她为姑母,称徐祖纯为姑父,如此算来,顾景舟与徐氏兄弟便是表兄弟,因此徐氏兄弟便一直称顾景舟为“景舟哥”。但顾景舟与徐氏兄弟的小舅舅邵全章又是无话不谈、可以抵足而眠的莫逆之交,仿佛兄弟一般,照这个辈分推算,徐氏兄弟又应低顾景舟一辈。
本文内容取自 “徐秀棠 山谷 著 《紫砂泰斗 顾景舟》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年4月第1版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