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承的摇篮——陶业生产合作社的创办
新中国成立后紫砂行业复苏,顾景舟积极参与筹建蜀山紫砂工艺社,担任技术辅导员。他打破保守思想,毫无保留带徒授艺,对学员要求严格且教导有方。经他培养,众多弟子成为工艺美术大师等杰出人才,授徒期间他心态平和,其“啜墨看茶”闲章是心情写照,1956年获“老艺人”称号。
新中国成立后紫砂行业复苏,顾景舟积极参与筹建蜀山紫砂工艺社,担任技术辅导员。他打破保守思想,毫无保留带徒授艺,对学员要求严格且教导有方。经他培养,众多弟子成为工艺美术大师等杰出人才,授徒期间他心态平和,其“啜墨看茶”闲章是心情写照,1956年获“老艺人”称号。
二十多岁的顾景舟在上海学艺期间技艺精进,心性超然,自号”武陵逸人”体现其文人气质。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到家乡,却不幸染上天花,面部留下麻痕。这一变故使他更加封闭内向,专心致志于制壶艺术,追求每器必精的境界,奠定了其后来成为紫砂宗师的基础。
宜兴位于江苏西南部,地处太湖之滨,是著名的”江南玉米之乡”。该地陶瓷历史悠久,可追溯至五千多年前,明代时紫砂陶艺达到鼎盛。丁蜀镇是紫砂陶的主要产区,其中上袁村作为紫砂发源地之一,培育了众多制陶名家。从明末清初的陈子畦、陈鸣远,到清代的时大彬、邵大亨等,历代紫砂艺人传承创新,使紫砂陶成为中华文化瑰宝,享誉海内外。
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陶瓷业盛况,以及顾景舟早年随郎世荣在沪学习、从事仿古紫砂的经历。他在激烈竞争与严格要求中不断磨炼技艺,逐渐形成精湛的制作水平,最终成为卓越的紫砂艺术家。
顾景舟尤敬邵大亨,称其为清代紫砂艺术集大成者,作品精湛而独具风范。顾景舟早年仿制其壶,技艺由此飞跃,并在继承中融入自我风格,形成以时大彬、邵大亨为源流的艺术脉络,体现传统与创新的延续。